北京师范大学幼儿园一百周年园庆

当前位置: 首页 » 百年园庆 » 校友之家 » 校友故事

赵淑兰:我和幼儿园的二三事
发布时间: 2015-03-25  


婴幼园恢复重建前后的故事

解放初期,经北京师范大学保育系主任李德全(建国后第一任卫生部长,冯玉祥夫人)倡议向教育部申请重新办园。婴幼园于19497月恢复重建,12月正式开园。婴幼园设在系里办公的小四合院,建园之初计划招收师大教职员工年满3—6岁的子弟入园,后在校内外教职工强烈要求下,经研究改为年满2-6岁儿童即可入园,故该园命名为“婴幼园”。

解放之初,正值百废待兴的恢复期,国家方方面面所需众多,几经反复申请,教育部才批准了“开办费”,但未批分文“经常费”,后继续反复申请,教育部方迟迟批准少量的“经常费”,在这种情况下,幼儿园只能量入为出精打细算,谨慎开支。

苏联专家戈林娜来校后,提出诸多要求,特别是对教育教学设备要求较高。当时的婴幼园,多按苏联专家指导要求进行教学工作,所以北京市各大幼儿园与教育机构常派人来参观学习,观摩教学所需的教具在当时市面是买不到的,我们保教人员经常加夜班自制教具,演习教学内容。这些在当时对幼儿教育的影响是很大的,因为我们采用的是苏联先进的教学方式,通过我们的努力,教学是成功的。

 

为抗美援朝募捐

爱国主义教育始终在幼儿园工作中占主导地位。当婴幼园突然接到协和医院邀请参加慰问“志愿军”大会的通知时,我们在园内选了十多名大中班儿童前往赴邀,到协和医院礼堂欢迎部分归国志愿军。孩子们表演的节目受到了热烈欢迎,当时场内的气氛使师生极受鼓舞。演完后适逢大雨,志愿军热情地送孩子们返校,并送给孩子们许多糖果。

之后我们想,在园内经费有限的情况下,能为志愿军做些什么呢?正好北京师范大学校内招考新生,我们就商量借这个机会制作包子,换钱来捐献,一经通知全体员工一致同意。当即半夜起来,分工合作干了起来。趁师生们需要吃早点之时,我们开始试着出售包子与绿豆汤,师生蜂拥购买,这增强了我们的信心。午餐前我们蒸了更多的包子,在校园内的树荫下摆了桌椅,又应要求在园内开设供招考师生们用餐的屋子,大中班孩子参加服务活动。三天后结帐,营剩较多,该款项成为保教人员的捐献基金,大家分头购买慰问品,孩子们参加制作慰问袋的活动,回忆中慰问袋上绣有“英勇出征”“凯旋归来”“献给最可爱的人”的字样,当时师大的捐献情况在报上刊登,受到表扬。

 

慰问修路工人

解放初期,师大和平门校门外南新华街马路上人、马、车同行,平日里尘土飞扬,雨天满街泥泞。50年代的一个初夏,开始修铺这条马路,群众深感快乐,孩子们也有同感。园内老师们结合实际对孩子们进行教学,制作“花匾”慰问修路工人。大中班的孩子在老师的教导下,愉快地分头跟随老师制作花朵,收集柏树枝,扎成花匾,上面写着“劳动光荣”四个大字,后来组织全园儿童列队到师大校门前为筑路工人献上亲手自制的“花匾”,修路工人深受鼓舞并致谢。孩子们从活动中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老师们也为自己辛勤教学效果感到欣慰。

 

孩子的饮食

孩子们每日在园的营养都得到了保障,一日三餐一点的配置都是由教育系洛涵素等教授调算各类指标而进行的。孩子们一日在园内的生活都有保教人员的细心关怀,如孩子一日的吃、喝、大小便、午睡等都有详细的记录,孩子们吃的如花卷、馒头每个有多重都是有数的,孩子吃几个就知道吃了多少,一旦孩子吃少了就要引起老师的注意。

幼儿园除了各类课程之外,我们还带孩子们参加各种劳动,如种植小菜园、养鸽子和其它小动物,擦橡皮树照顾植物等。



 
北京师范大学幼儿园一百周年园庆
版权所有 ©北京师范大学幼儿园    技术支持: 北京师范大学信息网络中心